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
- 作者:未知 更新时间:2013/5/6 10:00:56 【字号: 大 中 小】
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加强学校思 想道德建设,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,努力完成思想 道德教育任务,对于造就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。 然而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,学生的思 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
一、德育目标过于抽象
1.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对话和交流。
作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具体组织者,老师的职 责更多地体现在管理学生和约束学生,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不平等,师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对话。由 于小学生自我判断能力缺乏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像一张白纸,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任意涂抹而不去创设情 境,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反省能力就不能被激发,只是某种层面 上的被牵制。
2.重视课堂,轻视活动;重视“说教”,轻视领悟。
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,老师的做法往往是把德育课与其 它课一样看待,比如将德育知识分门别类,一字不落地灌输 给学生,一味要求学生们掌握字面的知识,并且将他们掌握 所学知识的程度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。这就使学生走入 了一个误区——认为他们要接受的德育教育仅限于书本上的内容。
二、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
1.中小学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,太过笼统。
人的道德认知是“无拘无束——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制 约——自我约束”的发展过程,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。但是,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没有遵循这个循序渐进的 原则,采用的方法过于理想,提出的目标也不切合实际;许 多教育者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理想目标而对小学生 要求过高,致使其忽视了基本的道德要求,造成德育目标倾 向于“成人化”和“高龄化”。
2.德育目标的制定主体狭隘,不具广泛性。
在我国,基本上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小学的德育目标。 但小学德育关乎着儿童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,它不是一个 部门或几个人的事。虽然我国宪法也赋予了各级教育部门相 应的权利,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应作为小学德育的主要参 与者,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小学生,在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 实际情况了解的过程中,积累了大量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经 验。因此,国家的小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学生、老师 和学校的实际参与,否则它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成为 “空中楼阁”,严重的还会造成社会上一定程度的抵触和反对, 小学德育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也就不言而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