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界回应温总理教改意见之五 教师地位如何提高
5问 教师地位为何总没“到位”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09年10月23日 11 版
温总理原音重现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,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。国家的兴衰、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。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,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。……
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。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;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,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。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。……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,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、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,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。
校长回应
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:
教师工资,得有竞争力
李镇西获得的“荣誉”很多,“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”、“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”,2000年被提名为“全国十杰教师”,2007年被评为“十大感动四川年度人物”。不过,20多年来一直身处教育一线的他说,自己最看重的还是“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教师”这一身份。
现阶段,教师地位“到不了位”的问题众所周知。要真正避免这种境况,需要从社会大环境、经济地位和教师自身等方面下功夫。当下,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应该是个突破口。
师道尊严要有社会认可度
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视察时说:“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,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。”作为一名中学校长,总理的话让我十分激动和欣慰。
我国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,教师一直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。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从1985年到1989年开始的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,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,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。师道尊严,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最近,有调查显示,有70%的成都白领愿意当教师。这说明教师职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。
切实提高教师地位,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大环境是前提,要为教师地位的提高储备足够的社会条件。
保证教师工资有较高水平
工资待遇是教师地位绕不过去的话题。我的岳父在民国时期做过教员,那时一个教员的薪水就可以养活一大家人。相比之下,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,教师的收入并不高。
1985年设立教师节后,国家规定教师的工资上浮10%,当时这着实让人兴奋!那时公务员等其他行业除了工资并没有多少奖金、补贴收入。不过,随着教师工资上浮政策的推出,各行业很快通过创收、奖金、补贴等方式弥合了差距,并超过了教师的收入水平,教师收入的优势名存实亡。
前两年国家出台政策,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。今年初,国家又推出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。在成都,有关部门也出台政策,保证教师“现在的收入不低于公务员、退休以后也不低于公务员”。与此前国家不定期为教师“涨工资”相比,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长效机制。政府拨款保证了工资的来源和及时发放;以公务员工资作为对比标准,则保证了教师工资在社会各行业中的较高水平。这样,教师工资逐渐有了行业竞争力。
教师自身要有“德”有“术”
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,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到教育领域,特别是与教育收费有关的话题也日趋增多,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形象。教师地位的提高,也有赖于教师练好“内功”。
师德建设依旧是核心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很多教师难以静心读书;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,很多教师甚至不再自己备课,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;此外,现在师生关系也存在着诸如“吃请”、“送礼”、“有偿家教”等问题。作为中学校长,我对此深有感触,师德有问题,将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。
教师自身要提高学术素养。总体而言,现在很多教师的学术、学养与老一代教师差距甚大。上世纪前半叶,教师群体的国学功底远胜过现在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。要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制度,突破中小学教师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。比如,中小学教师最高职称是副高,这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,应该打破这种界限。
另外,从预防角度来说,我认为很有必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,应该与公务员准入看齐。同时,杜绝教师终身制,建立、健全淘汰机制,保证师资队伍的高水准。
(倪光辉、王传宗采访整理)
名家建议
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:
再也不能
“口头重视,行动轻视”了
接到记者电话时,著名的“抗非典英雄”、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正在赶往广东东莞的路上。半个多小时的采访中,虽然他谦虚地称自己“隔行如隔山,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教师待遇这个问题”,但其实这正是我们期待着的“旁观者清”,从非教育领域为教育问题开“药方”。事实上,作为全国人大代表,全国两会上的“活跃人士”,钟南山对教育的问题,一直有自己的思考。
“中国教师的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,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。”钟南山严肃地指出,“尤其是在不少边远地区和基层乡镇,教师待遇不光是低,还常常遭拖欠,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生活的地步。”据他了解,教师待遇也存在城乡差距、区域差距大的问题。在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,一般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的全部收入仅一两千元,与同地区公务员收入相比差距很大;而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,基层教师收入更低,“据反映还时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。”
“从根本上来说,还是各级政府对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。‘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’,大家一边在口头上说,一边在行动中又把教育放一边。”钟南山忧虑地说,不能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个普通职业来看待,也不能用有形的产品来衡量教师的劳动价值。教师的工作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,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,如果连收入都无法保障,他们也很难有教书育人的积极性。
钟南山提出,要提高教师待遇,必须在增加教育投入上下大功夫,哪怕其他的工作慢一点,也要优先发展教育、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。中国社科院9月刚发布的《人口与劳动绿皮书》显示,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.4%,低于印度的2.7%,相当于美国的一半。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,中国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水平。对此,钟南山感慨,“这几年,在教育的硬件投入上有了很大提高,还急需在软件上提高投入,特别是教师的收入待遇和对教师进行培训、培养方面。”
近年来,通过增加投入来提高教师待遇也谈了不少,包括前年开始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。之所以成效不明显,钟南山认为,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责任划分问题。“据我了解,国家出台一个政策,比如增加公共卫生投入、增加教育投入等,一说到以地方财政为主,一些省份根本不落实。”他分析,一方面原因是一些边远地区财政确实比较困难,中央出台政策,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硬任务压到了地方,却往往没有相应配套或只配套了很少的资金;另一方面,一些地方政府还经常把本该用于教育的投入,应用到其他能更快见效的地方。
钟南山建议,一方面,中央政府应该增加在教育上的投入,对边远地区、基层地区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;另一方面,应当建立健全地方教育经费监管机制,实行专款专用。
“此外,当前中国教师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,教学水平有高有低。应当健全教师工资收入标准体系,除按照教师工作量实行绩效工资外,还应扩大不同水平、不同层级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,实行更有效的差别工资,以鼓励教师努力提高业务,清退不合格的教师。”钟南山最后补充道。
(本报记者贺林平采访整理)
学生看法
教育学研究生吴丹:
教书匠不能穷,
也不能只顾赚钱
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里,今年刚刚就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吴丹看上去很普通,但成绩优异的她不仅发展全面,而且有着一个师范生“最正常”又“最执着”的理想: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。
找到吴丹时,她说,“真巧!这几天,我一直在看人民日报的‘五问中国教育’系列报道”。校长、名家和同龄人的不少观点,给身为教育学研究生的她带来很多思考。
吴丹就读的云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,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。得益于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,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。“从今年开始,国家提出,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,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。表面上看,这是给教师增加收入,深层次上则是全社会对教师更加尊重和认可了。教师不再是被人看不起的‘穷教书匠’了。”
据吴丹了解,在云南农村,一师一校的情况还大量存在,甚至在昆明周边也有。“那些扎根偏远山区、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们,待遇还很差,他们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,国家政策也理应更多地向他们倾斜。”
“教师在一所学校中的重要作用,远胜于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。”但让吴丹困惑的是,近年来,师德问题被社会各界频频提及。“有的教师把这个神圣职业当成了赚钱的工具,难免引来不少诟病。”
吴丹认为,出现这种问题,有时候并不是这些老师生活不富足,也有物欲的过分膨胀。“一味追求高收入,并不等于教师地位的提高。温总理在讲话中引用了一句名言‘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’。这一崇高评价,更需要得到教师自身的认同。教师是最不应该掺杂功利性的职业,只有教师自己也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神圣的事业,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,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。”
(本报记者胡洪江采访整理)
编后
“五问中国教育”的系列报道今天告一段落。从有初步报道想法到联系采访、编辑稿件,5天来,各级校长、各界名家、各年龄段学生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讨热情和多角度思考,让我们深为感动。
60年来,中国的教育进步很大;60年过去了,中国的教育问题仍然很多——这两点,无人否认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成绩属于历史,危机将影响未来。在关乎国家命运、民族未来的教育问题上,保持足够的清醒,不盲目骄傲,不轻易气馁;大着胆子探索,摸着石头过河;既低头走路,又抬头看天,应该是一种最现实、又最理想的状态。
教育关乎千家万户,“五问”难免挂一漏万,但内心深处,我们其实更希望,这样的“发问”今后能够少些,再少些。